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申俊涵 北京报道
12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智谱近期完成新一轮三十亿元人民币融资。新的投资方包括多家战投及国资,君联资本等老股东继续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智谱GLM大模型系列的进一步研发,从回答问题到解决复杂推理、多模态任务,更好地支撑行业生态发展。
这是智谱近期可查的第二轮融资。今年 9 月,中关村科学城公司宣布以投前200亿元估值领投智谱,用于支持国产基座大模型的技术创新和生态发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智谱也首次披露了其商业化成绩:2024年智谱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商业化收入增长超过100% ,平台日均消耗量增长150倍。
回望AI大模型赛道,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还有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零一万物、阶跃星辰等公司获得大额融资,在国内形成大模型“六小虎”的阵营。而除了智谱,月之暗面和百川智能也已纷纷达到200亿元的估值门槛。
商业化进入快车道
“在AI大模型领域,中国与美国之间确实还存在差距,但这个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今年4月底,智谱总裁王绍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曾这样说。
智谱的发展历程,印证了王绍兰的说法。2020年5月,美国发布GPT-3。智谱是跟进的相对较早的中国创业公司,其在2019年就成立,并在2020年投入国产大模型的研发工作中。2022年8月,由智谱联合清华大学打造的GLM-130B正式诞生。
随后在2022年11月,发布了火爆全球的。2023年3月14日,智谱发布了系列的第一款基座模型。也是在这天,发布了GPT-4。一年之后,智谱于2024年1月份发布基座大模型GLM-4,整体性能相比上一代大幅提升,逼近GPT-4。8 月,智谱新升级基座大模型GLM-4-Plus推出。
与此同时,智谱在今年还推出多款产品。从2024年初视频生成模型的战火,到多模态模型和深度推理模型的出现,再到最近 Agent(智能体)的进展,智谱在人工智能浪潮中继续保持领先身位。其先后发布对标Sora的视频生成模型,以及对标GPT-4o的端到端语音模型GLM-4-Voice和GLM-4-,率先推出自主操作手机的智能体。
在商业化层面,智谱也快速取得进展。据悉,今年以来智谱商业化收入相比2023年逆势取得100%以上的增长,尤其是智谱推出的MaaS开放平台 迎来高速增长,即使在坚持API价格普惠的情况下,MaaS平台的API年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倍,日均消耗量增长150倍。MaaS平台已经吸引了70万企业和开发者用户,在商业化和企业业务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
目前,智谱业务覆盖智能汽车、制造、大消费、金融、政务服务、医疗健康、游戏娱乐、文化旅游等行业,近期推出的Agent带动大模型在智能设备的落地。从C端来看,智谱清言App拥有超过2500万用户,年化收入(ARR)超千万。清言可以通过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来进行多模态互动,是拥有最全模态的AI助手。
“我们认为C端应用和B端应用间是相辅相成的,很多人是因为在C端用了智谱清言,然后想着去使用智谱的B端产品。C端业务对B端业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我们这两块业务是属于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王绍兰曾这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他指出,大模型的出现就跟最初电被发明那样,当时人们最先想到的是灯泡照明。但实际上后来,电真正赋能的是产业工业,以电驱动的动力系统改变了工业形态,各行各业的不同电设备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在大模型领域其实也类似,对话模型就像是灯泡,是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事情。但未来,大模型会在生产端渗透和赋能,跟千千万万的场景结合。所以团队希望跟更多的应用开发者合作,研发出各种各样的垂类模型,把大模型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200亿元估值大模型独角兽已有三家
智谱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其在成立早期就接连获得中科创星、清华控股、达晨财智、华控基金、君联资本、启明创投等的投资。
2023年10月,完成了25亿元融资,参与其中的投资机构包括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基金、美团、蚂蚁、阿里、腾讯、小米、红杉、高瓴等。今年初,智谱获得来自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随后在9月,中关村科学城公司宣布以投前200亿估值领投智谱AI。
323AI导航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