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王女士因收到外卖员含有敏感商品信息的骚扰短信一事引发舆论热议。据《法制日报》及新华社报道,此类事件折射出快递、外卖行业长期存在的用户隐私泄露隐患,需通过法律与技术手段加强治理。
案例频发暴露行业漏洞
国家邮政局官网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已达千亿级规模,但伴随而来的隐私泄露风险不容忽视。此前,贵州龙里县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某快递公司员工通过偷拍快递面单非法倒卖用户个人信息,涉及数千条包含姓名、地址及购买物品的隐私数据,最终4名涉案人员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获刑。
此外,陕西消费者王女士向《新华每日电讯》反映,其多次发现快递包装被他人翻拣,疑似信息遭二次泄露;天津张女士则遭遇“幽灵快递”——收到虚假签收通知,怀疑个人信息被用于刷单。
技术缺陷加剧信息“裸奔”
据央视新闻调查,部分平台虽声称采用虚拟号码技术,但在实际运营中仍存在漏洞。例如,配送员端系统未完全屏蔽用户真实号码,短信通道未加密,甚至在多次通话后虚拟号可能自动关联真实手机号。北京市律协网络法治专业委员会专家指出,此类技术疏漏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最小必要原则”,商品明细、真实联系方式等均属非必要披露信息。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巍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强调,企业过度收集或共享用户数据的行为已构成违法,配送环节的信息接触权限必须严格限制。
多方建言构建防护体系
针对行业乱象,国家网信办近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开展“清链2024”专项行动,重点整治非法获取、倒卖快递外卖信息等黑灰产。具体措施包括:
技术升级:强制全行业使用不可逆的虚拟号码系统,订单页面隐藏敏感字段;权限管控:建立配送员信息访问日志,异常查询实时预警;惩戒机制:对违规企业纳入信用黑名单并公示,实施高额罚款;立法完善:推动在《快递暂行条例》增设隐私保护专章,明确商家、平台及承运方的法律责任。
另据《经济参考报》消息,部分头部企业已启动整改。例如,某外卖平台试点“隐私面单”功能,收件人姓名、电话仅显示部分字符;某电商平台则上线“安全通话”服务,全程加密配送沟通记录。
消费者如何自我保护?
上海市消保委通过官方公众号提醒公众:
目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就《快递电子运单》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拟进一步规范个人信息字段存储规则。专家表示,唯有法律威慑、技术防范与行业自律多管齐下,方能终结隐私“裸奔”乱象。
本文综合自《法制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国家邮政局官网报道
323AI导航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