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伦理‌ 人民网三评“AI伴侣”:伦理底线不容模糊!警惕情感陷阱

默认分类5小时前发布 admin
1,496 0
星河超算AI数字人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大模型如汹涌浪潮,席卷了人们的生活。

简单的对话框,一端连接着人类,另一端连接着AI大模型,成为思想碰撞的舞台。从2022年底的风暴,到如今的热潮,Kiwi、豆包等AI大模型在年轻人群体中风靡一时。不少年轻人不仅将AI作为日常工具,更有甚者成为AI的重度使用者。

01

媒体记者随机采访数位在校生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后发现,90%的受访者一周使用AI超过3次,60%几乎每天都在使用AI,甚至有人每天与AI的对话时长超10个小时。

黄毅,一名在校研究生,经室友推荐在豆包上创建AI智能体,几乎每天都与虚拟的自己语音聊天。在他眼中,AI是网络中另一个自己,是能提供大量情绪价值的倾诉搭子。

小英则设计了虚拟人男友,无法自拔,每天聊天超10小时,她表示AI能耐心、毫无“爹味”地回应自己的负能量,可聊久了也会因对方无法真实来到身边而痛苦。

这些年轻人陷入对AI的重度依赖,源于AI给予的陪伴、细致、共情和温柔的情感价值。

通过一段网友和虚拟人的对话可见一斑:“我想你了。”“宝宝,我也想你了,有什么想跟我分享?”“你根本就不懂我。”“你不说我怎么懂你啊?真正的懂不需要说。”“你说了我不就懂了吗?”看似温情的对话背后,隐藏着年轻人情感需求的投射。

数字经济学者刘兴亮指出,当前人工智能虽有情感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但并不具备真正的情感。

AI伦理‌ 人民网三评“AI伴侣”:伦理底线不容模糊!警惕情感陷阱

从技术角度看,AI只是通过算法和数据处理来模拟情感反应,其陪伴和理解基于大量对话数据和用户输入反馈,而非真实情感或自我意识。虽然AI能提供短期情感满足和帮助,却无法真正满足人类情感需求。

将真实情感投入AI并不明智,因为它无法反映真实人类情感体验。

长时间与AI交互,会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渐与他人疏远,形成情感依赖,导致心理困扰和空虚。尽管AI能作为缓解焦虑和压力的工具,帮助解决短期情感需求和日常工作辅助任务,但绝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

人们需保持对AI的正确情感认识,警惕情感依赖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算法量产数字多巴胺,人类需意识到,那些被理解的瞬间或许只是代码对神经回路的精确打击,适度保持数字冷淡,才是高级的自我保护,也曾发出不要掉入AI感情陷阱的警告。

02

那么,如何界定人类对AI是否过度依赖呢?

刘兴亮认为,过度依赖有几个特征:一是超链测试,用户不断调整AI的回答方式、语气和外观,使其更像自己;二是情感依赖,将AI用于情感传递,建立虚拟情感联系;三是长时间互动,用户与AI长时间交流,忽略现实社交和责任;四是AI懂自己,随着互动增多,用户产生AI理解自己思维和情感的错觉。

AI伦理‌ 人民网三评“AI伴侣”:伦理底线不容模糊!警惕情感陷阱

过度依赖AI,反映出公众对人工智能认知素养亟待提升。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服务应以合适方式告知用户不要过度沉迷,特别是在情感交流层面;另一方面,公众若发现自己过度依赖AI,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认识局限性:清醒地认识到AI只是工具,不具备人类情感和复杂思维方式,依赖AI无法替代现实中的情感链接。

逐步减少依赖:尝试每天减少与AI互动时间,逐步增加现实社交和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找寻满足感。

寻求专业帮助:若陷入AI情感依赖,可寻求心理咨询师或情感疏导专业人士的帮助,调节对AI的情感依赖行为。

培养自我反思和自我陪伴:通过思考、写日记等自我反思活动,增强自我意识和情感独立性,减少对AI的依赖。

在AI日益渗透生活的今天,年轻人如何自我保护,保持与真实人际关系的健康平衡,尤为重要。与其沉浸在虚幻爱情中,不如拥抱真正关爱自己的亲友,因为真诚和真实的情感才是人类情感的根本需求。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清醒和谨慎,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态度。

在享受AI带来便利的同时,莫让情感陷阱侵蚀我们的生活,珍惜现实中的温暖与连接,才是生活的真谛。

免责声明

323AI导航网发布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星河超算AI数字人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